《異生命的演繹 II 》 本作品利用黏液、空氣與光影模擬生命的特定行為特徵、視覺表現與觸感。黏液在吸入空氣後形成無數腔體,這些腔體不斷交互融合形成一個持續成長的形體。透過黏液的型態、光影變化與觸感,觸發觀者從出生以來,遭遇到不同生命形態時的情感回憶,在我們如此熟悉的世界中,呈現異於自然的生命感。 More
《異質共生》科技藝術實驗展 Heterosymbiosis – Experimental Exhibition of TechArt 透過三個子主題「未來布袋戲」、「異自然」和「無人機」,探討人與傳統、自然和科技之間的關係,將科技和傳統元素相互融合,期望觀眾在虛實世界中探索自己的感官,進而能具身體驗「異質共生」的概念。 More
《未來布袋戲場:人機互動、混合實境與操偶美學》 以VR虛實操偶、人機互動共演、動補虛實表演、眼控觀偶等互動設計概念,演繹與詮釋人與偶、操偶與觀偶的身體技術美學。傳統與科技的結合將不再限於典藏、紀錄等資訊的數位呈現,而是以科技藝術體驗、領會傳統技藝的美學核心,以傳統技藝充實、開拓科技藝術的文化面向。 More
《異生命的演繹 I 》 想像你在一個完全迥異於地球生態的外星環境,眼前出現了一個未曾見過的形體,你如何判斷這物體是有生命的?哲學家Christoph Rehmann-Sutter認為如果我們想知道生命是什麼,我們應該問自己:我們是如何感知到某物是活著的。… #本作品於「2023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Festival 2023)展出 More
《VR虛實操偶:以生、旦、淨、丑、雜之角色手控設計》作品順應其科技產生,經由穿戴虛擬實境讓觀眾自己使用手勢操作戲偶,從中欣賞布袋戲師傅手勢操作之美。透過虛擬實境的沉浸體驗,讓布袋戲操作的回饋更有趣。將戲偶真實操作方式數位化後,讓布袋戲手勢操作更有成就感,觀眾能體會更多操作戲偶的樂趣。本作品獲2023臺灣人機互動學會研討會大會最佳展示獎 More
《看見未見》 布袋戲表演藝術憑藉師徒傳承,大手傳小手,誕生無數優秀作品。舞台之上,手不僅僅是身體的一個部位,更傳達出布袋戲歲月背後匠人精神。看見了未見之手,即看見了布袋戲文化精隨… More
《爺爺的新舊時光:用觸覺和虛擬實境回憶過去》 本作品獲國際競賽 2021 NEWVIEW AWARD 特別獎 Media Ambition Tokyo Prize 《爺爺的新舊時光:用觸覺和VR回憶過去》是設計與醫護的跨域共創成果。探討的是關於如何運用新科技,使年長者能夠再度回到美好的青壯年時光(高齡者福祉科技的一環)。… More
《虛實舞台》 透過3D列印與傳統手作製成實體布袋戲偶,觀眾可以比對體驗傳統布袋戲操偶、VR+手勢操偶、VR+手套操偶、AR+全身操偶等不同操偶方式,感受不同的互動載具操控實體/虛擬戲偶之差異。… More
《開頻》Feeling the Flow 借助動物社交符號的輸出裝置賦予體驗者在演化史不曾出現的生物肢體,必須給予足夠的情慾刺激或情緒輸入能量訊號才能驅動裝置,透過裝置給予的回饋反思人類已退化、被壓抑的表達能力… More
《游感》Feeling the Flow 將仿生感官探討提昇到哲學層次。在著名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辯論中,當兩個不同個體無法得知對方的內在狀態,如何成為魚且知其樂?… More
《觸形》Sonar Vision 概念則源自現今高度資訊化社會,人們過度依賴視聽覺為主要感知輸入管道,借用鯨豚透過自體聲納以感知空間的原理,思考如何活用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皮膚… More
《Bio I/O》 本互動裝置《Bio I/O》系列以感官仿生為核心概念,共有三件作品:《游感》、《觸形》與《開頻》。(2019台北數位藝術節,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 More